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從器物看歐亞草原交流史
Cultural Interaction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 through Artifacts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學程  亞洲藝術學程  
授課教師
林郡儀 
課號
ARHY1028 
課程識別碼
141 128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0(15:30~18:20) 
上課地點
綜403 
備註
「亞洲藝術學程」學生優先選課。亞洲藝術學程美術領域。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4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的核心概念是「移動」與「轉化」。課程內容的主要時間跨度為西元前七世紀到西元十八世紀,相當於春秋時期到清代。涵蓋的地理範圍以東亞、北亞和中亞為主。每週由一件器物切入,探討人與物的移動如何促進中原地區的王朝國家和其他歐亞草原東部的部族政權進行物質文化交流,以及各樣元素在交流過程中的轉化。
本課程希望藉由「物品」的流轉探討其背後的技術與知識如何受到其他地區的人群採用與改造,以及改造後再次輸出的歷程。另外,也觀察什麼樣的配套條件使得物品得以流通,這當中有各樣媒介,例如人群與物品的移動,交通設施的發展與路線開拓也不可或缺。這門課結束後,希望修課同學能了解,即便在古代,不論人與物的「移動」也是跨越政治與地理界線的。 

課程目標
>>教學目標:
期待課程結束後,學生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1. 學習文物背後的文化交流,並練習以文物展現交流議題。
2. 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包容並珍惜社會中的文化多樣性。
3. 能夠洞察細節、分析文物,並以精準而流暢的文字和語言表達出觀察結果。
4. 對本課程介紹的重要作品有基本理解。包含認得文物的外在特徵,並了解文物是在什麼樣的政治、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等情境下製作與使用。
5. 熟悉資料搜尋管道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館的藏品搜尋功能,並且有能力判斷資料品質的好壞。
6. 在本學期的報告中對學者看法提出思辨,並以合乎學術規範的方式引用他人看法。

>>課程要求:
1. 每週第三堂課為討論課,請同學在課前閱讀指定閱讀(精讀一篇,略讀一篇),並積極參與討論。
2. 請準時繳交作業。
3. 如需請假,請於課堂前以email聯絡授課教師。

>>報告要求:
1. 出席、課堂參與30%
2. 作業單:共35%
2.1. 作業一:展品介紹(500字左右):15%
**博物館參觀後挑選一件展品介紹
2.2. 作業二:作品比較分析(1000字左右):20%
**比較兩件課堂上介紹過的遺址出土品

3. 期末報告形式擇一,題目自訂:35%
3.1. 個人研究報告(2000-3000字),並口頭報告10-15分鐘
3.2. 團體(3-4人一組):影片拍攝:影片8-12分鐘,將影片腳本作為書面報告繳交。另需繳交分工表與組內成員互評表。
**影片形式建議參考下列博物館系列影片:
A. 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人有約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1/ch/page-curator.html
B. 大英博物館 Curator’s Corner
C. 倫敦博物館:London's Fashion Alphabet
D. Tate Moder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ia4joNEX4
 
課程要求
約法三章:
1. 不能出席請於課前請假
2. 課堂通知一律使用NTU cool & 學校信箱:請按時檢視是否有新訊息
3. 作業準時繳交:遲交24小時扣1分,以此類推
**作業內容請見「成績評量方式」
**作業評分依據:
1.問題與觀點的創新性。
2.論證邏輯。
3.資料的蒐集與蒐集到的資料品質。
4.是否按照學術規範引用資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6:00~17:00 
指定閱讀
各週教學內容簡述與指定閱讀:
>>第1週(9/5):導論:課程概論與介紹
>內容簡述:
介紹課程目的、各週進度以及研究資源和相關展覽。

>>第2週(9/12):鹿形黃金帽飾(圖瓦共和國阿爾贊2號墓出土,西元前7世紀末)——草原上的黃金傳統與動物紋樣
>內容簡述:
中原地區的菁英階層主要以青銅器標示身份,草原菁英則以黃金為主。隨著人群接觸,黃金的製作技術以及黃金飾品上常見的動物紋樣也受到黃河與長江流域的人群採納。這堂課將由阿爾贊2號墓出發,介紹北亞與中亞出土黃金飾品的重要墓葬,並探索黃河與長江流域人群對黃金技術和動物紋樣的吸納過程與結果。

>指定閱讀:
1. 林俊雄著,陳心慧譯,陳健文審訂,〈第三章:動物紋飾和黃金的美術〉,《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新北市:八旗文化,2019,頁108-152。
2. 許雅惠〈斯基泰:騎馬遊牧軍團與草原藝術〉,歷史學柑仔店
(https://kamatiam.org/斯基泰騎馬遊牧軍團與草原藝術/)


>>第3週(9/19):青銅水禽(陝西秦始皇陵,西元前3世紀)——秦始皇陵的外來元素
>內容簡述: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一直被視為華夏文明的代表之一。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顯示秦始皇陵充滿外來元素。本週將以青銅水禽切入,探討其製作技術上的西方與本土工藝特徵,以及工藝技術的傳遞。之後介紹秦始皇陵區建築與其他器物上展現出的外來元素。

>指定閱讀:
1. 武麗娜、付健,〈秦始皇帝陵青銅水禽坑〉,《大眾考古》,2015年第4期,頁66-69。
2.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著,鄧菲、黃洋、吳曉筠等譯,〈圖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響〉,《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頁211-240。


>>第4週:「蜀工造」雙鳥紋漆耳杯(大英博物館藏,北韓平壤地區出土,西元前1世紀)——漢帝國的漆器製作與流通
>內容簡述:
漆器除了受到漢帝國菁英階層喜愛,也是現代博物館的寵兒。大英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平壤出土,但在四川製作的漆器。這件漆器究竟在四川如何製作?由誰製作?又經過了什麼樣的途徑到達平壤?現代博物館的策展人又是如何詮釋這段歷史呢?這堂課將會一一介紹。

>指定閱讀:
1. 大英博物館podcast與線上資料庫
1.1 Podcast: 大英博物館藏雙鳥紋漆耳杯
https://www.bbc.co.uk/ahistoryoftheworld/objects/0oYPF3oeT06fdg9_lhH96Q
1.2 *中文稿請見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劉道捷、拾已安譯,《看得到的世界史: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臺北:大是文化,2021。
2. 大英博物館藏雙鳥紋漆耳杯(館藏編號1955,1024.1)頁面,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55-1024-1
3. 劉豔,〈風格與產地——從諾言烏拉的考古發現談漢代的官府漆器〉,收於浙江省博物館編,《中國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7,頁68-79。


>>第5週:專家演講:現代北亞或中亞文化分享
前三週的課程是上古物質文化,本週則轉向當代文化,邀請校外講師分享他們在北亞或中亞的所見所聞。一方面希望大家理解到前三週的文物曾經是某一群人生活中的一部份,一方面希望透過講者的經歷對今天的北亞和中亞有更多認識。


>>第6週(10/10)國慶假期


>>第7週(10/17)「後趙建武四年」佛坐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西元4世紀)——佛教的東傳及其副產品
>內容簡述:
對現代東亞地區的人來說,佛教已經是社會文化中的一部份。然而,起於印度的佛教最初進到漢代中國的時候是怎麼被理解的?早期的佛像長什麼樣子?這個新宗教又對傳統物質文化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堂課將探討這些議題。

>指定閱讀:
1. 「後趙建武四年(西元338年)」佛坐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藏品編號B60B1034):
http://searchcollection.asianart.org/view/objects/asitem/search@swg'buddha','bronze'/1?t:state:flow=511bb6db-0a63-4911-93c9-3254fc92bb85
2. 李玉?,〈第一章:中國早期佛教美術:漢代與三國〉、〈第二章:佛教美術的開創:兩晉、十六國〉,《中國佛教美術史》(二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22,頁2-28。


>>第8週(10/28 星期六):校外參觀:史語所陳列館


>>第9週(10/31):鎏金飛獅紋銀盒(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西元8-9世紀)——成為菁英新寵的金銀器皿
>內容簡述:
在前幾堂課中,我們介紹了商周菁英階層常用的青銅與漢代菁英喜愛的漆器;本週將談深受唐代菁英喜愛的金銀器。這堂課由目前考古發現最大一批金銀器窖藏談起,主要探索問題如下:使用金銀器皿的習慣是如何東傳?西來金銀器的器型與紋飾又如何在唐帝國內再創造?金銀器皿又是如何在歐亞草原東端被賦予新的意義?

>指定閱讀:
1. 申秦雁,〈重見天日的遺寶〉,收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頁,2-10
2. 孫機,〈七鴕紋銀盤與飛廉紋銀盤〉,《中國聖火》,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頁156-177。


>>第10週(11/7):期末報告題目發表、綜合討論


>>第11週(11/14):刻花玻璃盤口瓶(內蒙古遼陳國公主墓,西元11世紀)——草原上的玻璃器皿
>內容簡介:
本週將由西元1018年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刻花玻璃盤口瓶談起。這件玻璃器來自伊斯蘭地區。除了介紹中國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也將介紹伊斯蘭地區的玻璃器皿製作技術以及這些器皿來到歐亞草原東端的途徑。

>指定閱讀:
1. 安家瑤,〈伊斯蘭玻璃和中國考古發現的伊斯蘭玻璃〉,收於上海博物館編,《大唐寶船——黑石號沈船所見9-10世紀的航海、貿易與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頁351-364。
2. 馬文寬,〈第二章:中國出土遼宋時期進口的伊斯蘭玻璃〉,《伊斯蘭世界文物在中國的發現與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6,頁28-49。
3. 許雅惠,〈遼代契丹女性群像〉,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遼代契丹女性群像/)


>>第12週(11/21):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執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西元15世紀)——元明景德鎮與西亞的連結
>內容簡述:
這堂課一方面介紹景德鎮青花瓷對西亞物質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探討西亞器物與裝飾系統對景德鎮陶瓷創新的貢獻。將討論的問題有:青花瓷如何興起並成為景德鎮的重要產品?如何成為西亞菁英階層的時尚用器?西亞的常見器形與紋飾又如何進到景德鎮,刺激青花瓷的設計?

>指定閱讀:
1. 施靜菲,〈14到17世紀亞洲青花瓷生產的擴張〉,《典藏古美術》203 期(2009),頁54-63。
2. 黃蘭茵,〈明永樂青花波濤花卉紋折沿洗〉, 《故宮文物月刊》,388期(2015.7),頁66-76。


>>第13週(11/28):清代新疆回部玉羊頭瓜瓣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西元18世紀)——外來玉器與清帝國仿作的流通網絡
>內容簡述:
清帝國領有新疆後,許多東傳至新疆的中亞、南亞伊斯蘭地區的玉器受到當地領袖與清朝官員呈貢進宮。其中最受乾隆皇帝喜愛的是來自印度蒙兀兒王朝的高等級玉器,因著皇帝喜好,一股新風潮在玉器產業開啟。更有江南玉工到新疆製作贗品圖利。本週將帶大家認識這波新流行,並以印度蒙兀兒王朝的玉器為中心,介紹引發清帝國新流行的伊斯蘭地區玉器。

>指定閱讀:
1. 鄧淑蘋著,劉祐竹整理,〈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故宮文物月刊》,394期(2016.01),頁62-71。
2. 劉祐竹,〈繽紛花葉翻——蒙兀兒玉雕美感淺析〉,《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頁290-298。


>>第14週(12/5):校外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文化與藝術


>>第15週(12/12):期末報告


>>第16週(12/18):期末報告**繳交紙本期末報告 
參考書目
以下為基本參考書目,會依教學需要調整。請修課同學隨時翻閱下列書目與網路資料以掌握遺址遺物的時空座標以及製作和使用的基本歷史脈絡。各週指定閱讀與參考書目請見〈每週進度及教學內容簡述〉一欄。

>>基本參考書目(按課程使用順序排列)
1. 林俊雄著,陳心慧譯,陳健文審訂,《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新北市:八旗文化,2019。
2. 孫機,《漢代物質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 芮樂偉?韓森著(Valerie Hansen),吳國聖、李志鴻、黃庭碩譯,許雅惠審訂,《絲路新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21。
4. 李玉?,《中國佛教美術史(二版)》,臺北:東大出版社,2022。
5. 李玉?、林保堯、顏娟英著,《寫給大家的佛教美術》,臺北:東華書局,1998。
6. 蘇珊.惠特菲德(Susan Whitfield),《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臺北:遠流出版社,2020。
7. 薛愛華(Edward Schafer)著,吳玉貴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8. 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從景德鎮到Wedgwood瓷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21。

>>網路工具
1. 世界各大博物館網站: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系統、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與大英圖書館、俄羅斯聖彼得堡State Hermitage Museum, 日本國立博物館統合檢索系統(Colbase)
2. 國際敦煌項目的線上資料庫http://idp.bl.uk/
3. 大英博物館podcast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0nrtf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課堂參與 
30% 
請依學校規定在課前寄信到授課教師信箱請假https://advisory.ntu.edu.tw/CMS/Page/44 **授課教師信箱:chunilin3@ntu.edu.tw  
2. 
作業一 
15% 
展品介紹:500字左右(450-550字) **博物館參觀後挑選一件展品介紹 
3. 
作業二 
20% 
作品比較分析:1000字左右(900-1100字) **比較兩件課堂上介紹過的遺址出土品 
4. 
期末報告 
35% 
4-1. 個人研究報告(2000-3000字),並口頭報告10-15分鐘 4-2. 團體(3-4人一組):影片拍攝:影片8-12分鐘,將影片腳本作為書面報告繳交。另需繳交分工表與組內成員互評表。 **影片形式建議參考下列博物館系列影片: A. 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人有約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1/ch/page-curator.html B. 大英博物館 Curator’s Corner C. 倫敦博物館:London's Fashion Alphabet D. Tate Moder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ia4joNEX4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5  導論:課程概論與介紹 
第2週
9/12  鹿形黃金帽飾(圖瓦共和國阿爾贊2號墓出土,西元前7世紀末)——草原上的黃金傳統與動物紋樣 
第3週
9/19  青銅鶴(陝西秦始皇陵,西元前3世紀)——秦始皇陵的外來元素 
第4週
9/26  「蜀工造」雙鳥紋漆耳杯(大英博物館藏,北韓平壤地區出土,西元前1世紀)——漢帝國的漆器製作與流通 
第5週
10/3  專家演講:現代北亞或中亞文化分享 
第6週
10/10  國慶連假 
第7週
10/17  「後趙建武四年」佛坐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西元4世紀)——佛教的東傳及其副產品 
第8週
10/28  *10/24(二)課程改到10/28(六)
>>校外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列館
>>11/4(六)繳交作業一 
第9週
10/31  鎏金飛獅紋銀盒(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西元8世紀)——成為菁英新寵的金銀器皿 
第10週
11/7  期末報告題目發表、討論作業一(於11/4 星期六繳交) 
第11週
11/14  刻花玻璃盤口瓶(內蒙古遼陳國公主墓出土,西元11世紀)——草原上的玻璃器皿 
第12週
11/21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執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西元15世紀)——元明景德鎮與西亞的連結 
第13週
11/28  清代新疆回部玉羊頭瓜瓣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西元18世紀)——外來玉器與清帝國仿作的流通網絡 
第14週
12/5  校外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文化與藝術/蒙藏文物館 
第15週
12/12  期末報告 
第16週
12/18  期末報告(繳交紙本期末報告)